零用户时候,采用“点”的营销制作思维,我的理解是,精准发力为针对性的目标用户解决针对性的需求问题,这里的目标用户和最根本的需求是要通过前期调查作为依据的吧??例如:烘焙培训工作室,目标用户可以是家庭主妇想学烘焙做给家人吃,也有热爱烘焙想学习并且自己创业开工作室的用户,而比较核心的用户是后者,对此,制作内容上需重点宣传零基础学员转行开烘焙店的成功案例,且设置一套的很齐全的烘焙课程。 部分用户的时候:制作满足垂直用户的多面需求 。仍然上面例子,核心用户是零基础想开烘焙店的学员,这些用户除了学习烘焙技能外,还希望学习烘焙店运营管理的知识和思维,所以在内容制作上还需在这方面多输出干货。 各种用户的时候:学习烘焙的学员除了想开烘焙店的也还有家庭主妇、年轻白领等为了自己供给的,后面这两者对烘焙的要求不会那么多,只想学时下热门的烘焙做法,那么,制作内容上可以推送个别流行产品的制作过程,推送烘焙原材料、机器的购物指南等多维度的内容。 老师,这样理解有到位吗???
老师,确定调查目的时我可能会有多个目的,为了保证调查问卷对用户的友好性,我无法在一份问卷中完成多个目的调查。我现在有两种做法,麻烦老师帮我看下哪种效果会更好?1、设计两份调查问卷,去分别投放给两部分用户;2、设计两份调查问卷,短时间内连续投放给用户。
思考,得到app每周邀请开过课的大咖老师来做直播,这背后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能想到的: 1.用户方面: 对买过这节课的用户来说,提升用户的体验,增加用户购买课程之后的服务形式,不仅仅是通过文字音频学到知识,还能和老师在线上交流,增加了用户的粘性; 对还在犹豫要不要购买这个课的用户,可能通过一次直播,这部分用户听到了对自己有用的几句话,就购买了,加速犹豫这部分用户的转化; 因为每次直播课程都有一个主题,像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啊,如何认知自己之类的,这个主题的设置,就是为了吸引新的用户进来(就是之前不知道有这个课程的用户),通过一节直播,转化新用户。 2.内容方面:直播的内容主要是老师围绕直播的主题,分享自己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内容质量是很高的了,不过,这其中老师也会根据主题,说一些在课上讲过的内容,这一方面是和买过课的用户互动,另一方面,会对不知道课程内容的用户心里留下“到底是什么内容”的疑惑,这就是在进一步转化这些还没有买课的用户; 除了老师分享,期间也会有主持人插播广告,通常是以个人案例和身边同事的案例,说明自己听完课收获了什么什么,有什么什么改变,现身说法,抛出购买课程的二维码,或者其它的购买方式,引导购买; 另外,直播页面中,还有同步记录,同步把直播中的内容用文字的形式发出来,再让用户看到,这样做可能后进来的用户翻翻前面的记录,就知道之前说了什么,增加用户的体验感,记录旁边会有一个闪烁的课程产品图标,点击就可以购买,增加转化节点。 3.数据方面:之前听过几次得到的例会,脱不花说过每次直播之后的数据增长情况,都蛮可观的,说明这种方式是有效果的,可以带来有效的流量,就渐渐成为固定的活动了,就像罗胖每天早上六十秒,产品化了。 4.其它方面:直播期间,有用户讨论的地方,用户可以边看直播边讨论,猜测这里可能会有工作人员带带节奏,买过的用户说一下课程质量不错,那对于新用户来说,就会增加他们购买的动力; 直播中,还会引导用户将直播分享到朋友圈、微博,扩大传播,带来更多的新用户。 总结就是,得到大咖的直播,对老用户是提升他们的使用体验,增加服务,维系和老用户的关系,减少老用户流失;吸引新用户,促成转化。 啰嗦了一大堆,还请老师看看这个分析的思路是否正确,哪里有需要改进或者再深入思考的地方~麻烦老师啦~
前面的课程也有讲过,运营一个产品,如果运营的目标是:转发数,阅读数,粉丝数,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那在第三阶段我们需要去运营一个公众号,肯定是围绕自己的某些兴趣或者比较了解的行业来做,但是没有入职的情况下,其实是没有背后的转化引流付费标的的。这种情况下,我们运营的目标应该设定成什么呢?是否可以是找到一类人在某个方面的需求,而这个领域正好是自己比较了解的,从而可以满足这一部分用户想了解相关知识得需求?
老师您好,关于你的观点,有以下疑问: 你在最后说,我们要写的是,一进去就知道是广告,而且我们也需要这样的广告的文章。 但是问题是,大部分用户对广告有天然的抵触心理,如果事先知道是广告,可能还没阅读就已经右键点叉。 暖石本身属于在线教育平台,他的产品是课程,本质是知识。植入广告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分享知识,所以相对而言更容易被用户接受。 但是对于普通的商业广告而言呢?如快速消费品,办公用品等,当它们选择投放到公众号以软文的形式传播,直接让用户知道是广告,不会降低大大降低这篇文章的打开率吗?
老师好,关于用户需求的问题,我们的产品有不同的用户群,他们各自的细分需求不同,而往往我们在制作文案时为了考虑经济成本和时间需求,会制作同一个文案但是涵盖面比较广的,能击中多数用户的痛点文案去实现效果,这样可能会导致部分用户流失。我就想,比如公众号这种是不是就可以通过回复关键词等手法,app和产品类依据停留时间监测和按钮使用等,把大量用户的需求收集,再把用户进行一个分类,依据用户量级、贡献情况等,进行资源倾斜分配,差异化文案的推送及差异化运营策略呢?
老师,我想问一下,如果我的产品具有多个买点,想满足用户多个需求,我只强调一个买点会不会因此忽略了别的买点,导致失去了另一部分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