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对于大创意。我是这样理解的。 在产品追求曝光率时,一个成功的大创意可以提高产品的曝光率,但是这是一把双刃剑,一个需要高曝光率的产品,要么已经经历了多次的用户调查反馈优化改进了,他已经非常符合已付费用户的需求,这些已付费用户自身就已经是产品的拥趸,而产品在没有经历过恰当的用户调查反馈优化,仅仅是一味的追求高曝光率,毫不重视根据用户反馈得来的信息进行内容制作,那么即使得到了曝光率,也无法得到真正的有效流量,因为有的人只是被大创意所吸引,而非被产品吸引,就和发红包吸引用户一样。如老师所说,一切的运营行为,都是建立在用户调查上,掌握用户的核心需求,并告诉用户我的产品能够解决你的问题你的需求,你只要来体验一下,这就足够了。不知这样理解是否正确。
零用户时候,采用“点”的营销制作思维,我的理解是,精准发力为针对性的目标用户解决针对性的需求问题,这里的目标用户和最根本的需求是要通过前期调查作为依据的吧??例如:烘焙培训工作室,目标用户可以是家庭主妇想学烘焙做给家人吃,也有热爱烘焙想学习并且自己创业开工作室的用户,而比较核心的用户是后者,对此,制作内容上需重点宣传零基础学员转行开烘焙店的成功案例,且设置一套的很齐全的烘焙课程。 部分用户的时候:制作满足垂直用户的多面需求 。仍然上面例子,核心用户是零基础想开烘焙店的学员,这些用户除了学习烘焙技能外,还希望学习烘焙店运营管理的知识和思维,所以在内容制作上还需在这方面多输出干货。 各种用户的时候:学习烘焙的学员除了想开烘焙店的也还有家庭主妇、年轻白领等为了自己供给的,后面这两者对烘焙的要求不会那么多,只想学时下热门的烘焙做法,那么,制作内容上可以推送个别流行产品的制作过程,推送烘焙原材料、机器的购物指南等多维度的内容。 老师,这样理解有到位吗???
目前在更新公众号文章阶段,经过之前的调研,选择了微博、知乎、B站三个渠道。然后,选择的定位方向是影视类,主电影、电视剧。 前期调研发现,这三个渠道所适用的内容形式,或者说,更容易被传播被接受的内容形式,都不一样。 比如微博,短视频(3min或者5min以内)和小段子类(百字以内)的短文案可能更好一些。 知乎的话,是干货类的优质回答比较有市场,篇幅在千字左右或者更多的。 而B站有吸引力的视频剪辑或者影片讲解,时长一般在10~15min。 那么,在着三个渠道进行内容测试,采用老师的337模式,在一周以内分别测试着三个渠道,相当于我一周之内要分别制作3种内容形式的作品,投放,然后观看反馈,进行数据记录调优。 但是能力限制,我现在50%的精力放在公众号文章,尽量进行优质制作,确保吸引来的用户不会流失。但是在内容+渠道上面,精力大概在30%左右,进行引流。剩下的20%放在收集反馈,分析优化上了。 这就导致我在【内容+渠道】上,无法做到老师这么快速的337,对三个渠道+内容同时测试。 而且,我想问的是,我目前是不是在精力分配上有了误区?我是否过于看中内容制作? 现在是否需要调整一下自己的状态和精力分布,先进行【内容+渠道】的测试,尽量做到小步快走,等明确了,哪些渠道哪些内容更容易得到有效流量之后,在把侧重点放到内容制作和其他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