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淘汰制度上,我觉得需要根据这个社群提供的功能以及目标用户的痛点(刚需)来进行分析,不一定都需要淘汰(踢人)。这一点不同社群应该是不一样的。像这节课中的学英语打卡群,的确需要严格考核,严格的制度下才能促进用户拜托拖延症,当然这也是考验群管理者的时间和精力。但回到我运营的【知乎运营提升】社群中,社群成员的痛点是需要互相点评、点赞、评论、讨论热榜和运营等问题,以及与有经验的大佬交流信息。而这个社群正是提供这样的平台。 在群活跃度低的时候,曾经我也在思考我是否需要通过设定一定淘汰制度在筛选出活跃用户,但是后来我经过调查之后,发现活跃的用户分为“正在知乎实操的短期活跃用户”和“入职后负责运营知乎的长期活跃用户”,群活跃度由他们决定,并不是设定淘汰制度便能促使他们继续活跃运营知乎。 所以后来我改变策略,提高入群门槛,尽量筛选“长期活跃用户”加入社群。社群中也会有大佬大v很低调潜水,但是不影响他们偶尔回答个问题的时候,有这个刚需在,我的社群能为他们解决。这个策略,也使得这个社群活跃度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所以,淘汰制度,应该要按社群的目的和成员的痛点来制定。
有个疑问,每次新人进群,都以发群公告的形式来欢迎,无形中@了所有人,这样的操作会不会影响到群友的体验,因为@所有人一般是公告,而普通成员看到@所有人就会有压力不想点进来看。我觉得欢迎时只@新人会更明确告诉新人”这是在欢迎你“。可能也是因为我在运营【知乎运营提升】这个社群时的经验,经常@所有人,反而会活跃度下降,一方面是不想看群通知,另一方面群太活跃了一天好几百上千的信息,打开就很大压力。(有时候真不知道活跃好还是不活跃好了)
老师好,目前确实有很多公司把新媒体运营都是当作文案用的,调查过10个,6个是这样的。就之前的工作情况来看,公司对新媒体的理解和定位也不够清楚,不是核心岗位。那么一般情况下,新媒体运营工作更加具体一些,是指什么呢?比如公众号、微博、知乎运营?有些岗位还要求做投放,属于渠道的领域了吧?我自己做了2年新媒体运营,确实文字的部分会比较多,不大想每天就是写稿写稿了,现在想要做用户运营、用户增长,这个算转行么?因为用户增长是一个更直接能带来流量的岗位,重要度及薪资都是较高的,那么要想做好用户增长应该往哪些方向努力呢?谢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