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免费课 > 新手写文案要注意的误区
老师,课程里说的第五个误区,要注意用户看文案的场景这里。根据用户评论的时间加上后台监测我们可以了解到客户阅读文案的时间点。但是具体到用户在阅读文案时当时在做什么,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看文案的,什么姿势看的这些我们怎么如何得知呢?是通过用户调查去了解客户的行为吗?还是问卷调查?这里不是很明白,请老师指点迷津
同学你好,调查是其中一个方式,但是同学要明白的是,我们不可能精确的知道每一个人当时的具体行为,只能判断出一个趋势,然后先掌握趋势,再慢慢挖掘得越来越深,也就是挖掘用户行为,举个例子:暖石的课程,最开始我们通过学员的分享和问卷得知他们多在晚上学习,一般就对着电脑一边看课程一边做笔记,那么我们可能会选择先暂时不开发APP,因为大家要深度学习,在网站上学习更加合适,后来发现好多学员早起学习,我们也了解到早起学习效率更高,还可以治疗拖延,那么我们可以设定一个打卡功能。这些都是基于当前挖掘到一些用户行为来的,但是注意这不一定所有用户都是这样的,需要持续去挖掘和分析才行。
明白了,老师理解错了,这个阅读场景可以看文案的投放区域,根据投放区域来观察或者调查用户,比如说你投放在公众号上,面对的是职场人士,那么他们有的在早高峰地铁上看,那么阅读时间基本是很短的,而且容易被打断,也有可能是中午吃饭的时候刷一刷,也有可能是晚上睡觉前来通过文章反思,那么可以针对这几个场景来测试推送时间;如果你投放在地铁大厅的墙上,那么很少有行人会一直站在那里看,大部分用户行踪匆忙,基本能给广告的时间不到1s,说明这个文案需要比较抢眼的字眼,并且一句话说明产品卖点。这样说,不知同学能否理解,如果不理解,可以继续提问。
是的,就是这个意思,就像公众号【书单】以前固定早上七点发文,现在固定到10点一样,对方可能测试出早晨是脑子比较清醒的时候,用户愿意在这个时候去想关于读书的深度问题。
关于用户在什么时间点看什么长度的文案。调研时间点是不是可以看用户评论时间?
同学你好,这是个非常好的方法,机智,同时还可以看阅读量增长的时间趋势。
老师,比如说我做公众号和另外的同事做知乎,都会去引导用户去官网,那么该如何判断官网的点击量是来自哪一个渠道的呢?
同学好,目前比较常见的有三种方式:
1、通过机制,让不同渠道来的用户按照指定方式回复不同关键词等,以此进行大致估算;
2、直接调研完成转化的用户,问用户来源渠道,预估大概渠道来源占比;
3、有条件的可以尝试使用第三方数据统计工具铺设监测链接,监测流量来源;
不知道这样是否给同学一些启发,是否可以解决同学的问题,如果帮助同学解决问题了,也请同学在下方点击一个解决,让老师知道同学的反馈哦。
关于引导行动的句子,很多时候我觉得好好看一篇有深度有思想的公众号推文,看到最后突然给我冒出来一段恰饭的话,经常会引起我的反感。甚至会导致我不看完就关掉。那要如何使引导行动的句子不使用户反感呢?
同学好,老师也对你讲的这种情况深有体会。前面内容有深度思考,后面突然冒出不相关的产品引导,打乱用户原本沉浸的氛围,让用户感到扫兴,自然会进一步引起用户的反感,这是很正常的反应。出现这种情况,说明这个引导本身设置的就不够自然,没有抓住用户实际的需求,这也算是一种反例。
好的引导方式,是需要跟前面的内容密切结合,最好是引导转化的内容能够跟前面的文章内容产生某种利益递进的关系。比如,用户在即将阅读完一篇说明久坐不运动可能给身体带来的哪些危害的科普文时,通常会产生一个进阶需求,就是既然我现在的情况有这么多隐患,那么应该怎么解决呢?这时候,引导的用户关注的内容/产品如果真的是恰好能够解决用户“怎么办”这个问题的话,那么相对这种“突兀感”就自然会好很多,确实有这方面需求的用户,也就会自然去看一下了。
同学你好~
老师可以给你两个思路:
1、你可以比较生硬的转,但是要语言活泼吸引人,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评价上会说我以为你全文在抒情,但是你竟然在卖货,让用户有一个愉快的感觉,可以有效减少反感。
2、思考热点如何和自己的产品联系起来,哪怕只有一个细小的关联,我们也可以把它用在引导语上,会好很多。
最后老师想说,这种情况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可以多去看一下其他人是如何植入产品的,把那些你觉得不反感的记录下来,分析它们的套路,最后用在自己的文章里。
不知道是否解决同学的疑问,如果同学还有想探讨的,老师非常愿意和同学一起解决问题到底。如果同学已经没有疑问了,也请同学在下方点击一下问题解决,给老师一个反馈。
老师我有点不明白第一点。
第一点写的是文案要切合实际不能瞎吹牛。但是目前广告文案做活动大多都是这样的,例如最近宜家在做活动,文案通篇都是一个主题:餐厅消费一百送一百,即买即送,而且误导客户让客户以为是餐厅买一百就送一百餐厅消费券。只有客户到达现场才会发现是餐厅消费一百送一百代金券在家居区满500才可使用。
类似的广告文案如今很多,还有煌上煌消费满30送30一类的,都是误导客户消费后,或者亲临现场后才会了解具体情况。我个人很反感类似的活动,但是不知道这样的情况属不属于第一点符合实际不能瞎吹牛。而且从引流上来看此类广告确实有很好的效果,我在宜家听到不少人讨论都是看了广告来的,但是我个人很方案此类广告。我不知道这样的文案属于好文案还是不好的。
同学好,首先无中生有、误导消费者的事情,是不提倡大家去盲目从众的,这是价值观的问题,过度营销对品牌、对产品都会带来伤害,就像同学看到类似广告会产生反感一样,其他用户也有可能会产生同样反感。当然,在实际写文案的过程中,在自己卖点成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处理,让卖点更加突出是没问题的。
用户看文案的场景,要如何区分呢?我们这边要怎么知晓呀?凭自身的经验还是数据支撑呢?那如果是数据支撑的话,有类似于这种平台吗?方便告知一下吗?或者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做问卷调查啊 之类的
同学你好,用户看文案的场景一般有两种方式:自我带入与大数据分析。前者是需要我们自己换位思考,比如地铁里面的banner广告一般什么情况下会看、高速路中的广告牌什么情况下会看、抖音短视频一般什么情况下会看、有深度的长文一般什么情况下会看等等,这些自我视角的考虑能给予自己一些支撑;后者就需要我们通过大数据抓取的相应报告分析得知,比如文章打开率在一天不同时间的占比,可以从时间倒推用户的观看场景,比如7:00-8:00,一般是上班族路上时间,这个时候大家的使用场景是怎样的等等,这些数据报告可以从艾媒网、神策数据等网站进行获取。
同学你好,关于你的问题:
1、【但是我刚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艾媒网,神策数据这些不是监测行业数据的吗?这些网站还能监测后台的使用数据吗?】老师之前和同学说的大数据分析,就是根据行业数据报告摘取对自己账号运营或者文案输出有用的信息进行分析的。想要监测后台使用,需要同学结合自己想要监测的平台去搜索,因为针对不同平台会有相应的数据平台,但是一般以收费居多,比如监测公众号的西瓜助手、监测抖音的抖大大,以及公司网页的GA数据分析等。
2、【这些网站的数据下载以及传看后面课程游大致讲解吗】具体的讲解课程中不涉及,但是基本的用法是类似的,就像老师在上面所说,不同平台的工具是很多的,所以课程不会每一部分都讲到,同时工具的具体使用方法一般在第三方工具中会有详细解读,所以这部分还需要我们自己摸索尝试。
那如果一个内容要同时发布知乎、小红书、微信公众号等平台。那一个内容是不是都要进行调整成不同版本再发布?
同学你好,是的,可以根据平台特性调整内容形式再发布。比如小红书,笔记正文内容字数上限为1K,那么遇到内容多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得调整篇幅或者制成图片发布了。
权当复习了,虽然我已经写了几篇公众号了。我发现暖石里面的教学思路和《认知天性》一书中提到的学习思路差不多。点赞!
同学的心态很好,新课程本身就是贴合市面入职情况制作的,复习加理解对同学来说也是有益无害的,继续加油!
什么是调性
同学好,这里说的调性是指品牌调性,品牌调性是指品牌在市场中所运用的独有的语言识别。品牌调性的主要构成包括品牌核心价值定义阐释、品牌价值诉求、品牌标识语、品牌故事以及品牌主广告语等。
具体内容同学可以查看这个链接或是自己搜索更多相关的知识信息。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06719547.html
老师,第五条我个人很难做到,因为我的文案风格是深度,字数通常不少,这个影响很大吗?然后针对第6条,我在平日里发的微博或者微头条也需要做这样的转化吗?时间长了怕粉丝烦啊。我个人是没有写过让粉丝来关注我这样的话语的。(头条文章除外)
同学你好,关于你的问题:
1.【第五条我个人很难做到,因为我的文案风格是深度,字数通常不少,这个影响很大吗?】这个影响不大,如果同学能保证内容的深度和持续性,那么保持自己个人特色即可,就像大象公会的文章都很长,但仍然有很多人订阅观看一样。至于用户阅读的场景,这点可以等同学的账号积累一定粉丝后,从公众后台的数据查看用户行为再进一步优化即可。
2.【然后针对第6条,我在平日里发的微博或者微头条也需要做这样的转化吗?时间长了怕粉丝烦啊。我个人是没有写过让粉丝来关注我这样的话语的。】这里需要同学注意,“有引导行动”不一定都是引导转化,这点要根据同学的文章目的确定,引导用户点击再看、分享、关注,或者引导用户购买产品等都属于这个范畴,是否增加并不强制,主要还是看同学写文的目的,这点同学注意即可。
老师,文案场景表达的是考虑用户在顺应的情况下,选择一个不被排斥的时间 地点 场景,让用户看到自己的文案 内容 这样是否正确
同学你好,是这么一个逻辑顺序,是根据用户阅读你这类文案的普遍时间、地点、状态,作为你制作文案的参考,而不是你先选择用户的阅读场景,让用户看你的文案。举个例子,你的文案主要发表在微信公众号上,且属于长篇幅需要人耐心阅读(文案场景)的文案,那么在制作文案的时候,你可能得在文案的可读性、有趣性上多下功夫,甚至你发布文案的时间,最好在晚上下班之后、用户休息之前,因为在这个时间段,你的用户才可能有时间、有兴致去阅读。
老师,分析用户看你文章时的场景,只是为了为发布文章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吗?
同学你好,
咱们说写文案的时候,要考虑阅读场景,是为了考虑让用户在不同的阅读场景看到与场景相匹配的文案。
举个例子,咱们在电梯间看到的文案海报,一般都简短鲜明,再配上图案,用户能在乘坐电梯的几十秒内,迅速了解海报的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如果在这个场景,用户是没有耐心和专注去阅读一篇200字以上的文案的。
咱们把这个思维迁移到文章发布中,分析其他用户的阅读场景,也是为了让自己的文案能够更好地匹配读者所在的环境。
给同学举个例子:
如果说你的美食公众号是教别人做菜的,那么需要考虑到的一个阅读场景是,读者可能会在厨房,一手拿着炒菜铲子、一手拿着手机看着你给的教程。这个时候,你需要考虑的就是,怎样能够让读者能够在手忙脚乱的时候,能迅速清晰地看到你的菜谱,而不会翻来翻去都找不到他想要的内容。
所以针对这一用户场景,你可以考虑把主要的教学内容集中放在一屏的位置,用户可以直接把手机放一边、而不需要用手翻动。
当然,这只是举个例子,同学理解就好。
如果还有什么疑惑,欢迎同学继续提问,老师非常乐意解答问题。
老师在课程里说文案都要有目的,能引导用户动作,但如果要提升用户对自媒体账号的依赖,不是要先为用户提供价值吗?索取价值大于为用户提供的价值是不是就会造成用户的流失,不能长期生存?怎么把握这个度呢
同学好~
索取价值和提供价值是可以长期共存的,他们不是二选一的对立状态。
举个例子:
美食定位:索取价值:卖小零食、开直播等等
提供利益:给大家推荐好吃的小零食,开直播大家讨论,给大家真实的事物试吃感受
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索取价值并不会影响提供利益,甚至在提供利益-推荐零食的同时就可以得到它自己想要的价值(用户购买推荐产品)
同学好,你提到的观点---前期更多的为用户提供价值,不在一开始就直接索取用户价值,这点是没问题的,为你的思考点赞。
关于怎么把握提供价值和索取价值的平衡点,这个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线。因为关于价值有很多不同形式,并不只是让用户付费这一种。
比如同学在前期做自己公众号时,用户量少,那你需要索取的价值并不是用户付费,最需要索取的价值是知道用户需求,从而更好的为用户提供价值,这时提供和索取价值就是互相依存的。
举个例子:定位是健身,发了一篇关于健身方法和误区的干货文,并在文末引导用户在评论区留言还想看哪些健身知识。提供给用户的价值是让他们了解了健身方法;向用户索取的价值是知道了用户需求、得到了很多可输出的文案选题;用户付出的同时还得到了一层价值,就是之后输出的内容也会是自己感兴趣的。
老师,我对第6点“文案要有引导行动的句子“有疑问,比如公众号的定位只是把一些分享一些娱乐资讯给大家,初期只是为了得到用户的信任感,也没有想把用户引流到其他渠道或者加社群。但老师说文案要有引导行动,难道就要硬做一个社群出来引流?每篇发布的公众号下面都要有引导行动吗?还是说这个是分实际情况,看产品的运营阶段呢?
同学你好,
【比如公众号的定位只是把一些分享一些娱乐资讯给大家,初期只是为了得到用户的信任感,也没有想把用户引流到其他渠道或者加社群】的确是存在同学说的这个情况,这个时候依然可以引导用户的行动,比如“点击再看、分享到朋友圈”,这样在“获得用户的信任感”这一基础上,能起到更多的曝光。
【难道就要硬做一个社群出来引流?】并不是一定要做出一个社群,没有必要为了做社群而做社群。
老师你好,课程中第五点【注意用户看你文案内容的场景】,它是否根据我发布文案的时间来决定?这个时候我也不知道用户会在什么时间段的场景去看我的文案,这应该是取决于用户在什么时间段接收到我的文案吧,有的用户可能会在文案发布一天后、一周后、一个月后甚至是更长时间才可以看到,那么我应该从何处去考量这种现象呢?
同学好,这里说的场景是指用户能够看到的字数、停留的时长等因素,而不是说发布文案的时间。
同学你好,你的理解是正确的。
老师,关于第五点,我的理解是注意用户看文案的场景,主要是为了确定内容的投放时间,所以只要关注大多数用户阅读文案的时间就好了,但为什么老师要涉及到关于环境及姿势方面的调查。
同学你好,用户所处的环境、看内容的姿势会影响到用户的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和有效阅读时间,比如用户在吵闹的大街上,注意力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是蹲在马桶一边刷微信,阅读的环境更安静和时长也相对更长。
老师您好,关于第六点误区,我有一些疑惑。写文案需要有引导行动的句子,我是一个纯粹的小白,如果想通过在知乎发一些文章从而达到让用户关注我的公众号的目的,但是在知乎没有任何粉丝,那么在文章末尾让人关注我的公众号会不会显得太有目的性令人反感?
同学提的这个问题很好,涉及到的是知识点---如何设置转化点。
【如果想通过在知乎发一些文章从而达到让用户关注我的公众号的目的,但是在知乎没有任何粉丝,那么在文章末尾让人关注我的公众号会不会显得太有目的性令人反感?】关于这个问题,如果文案目的是给公众号引流粉丝,那可以在引导时给用户一个跳转关注公众号的理由,会让用户更容易接受。比如写一篇健身方法的文案,可以在末尾写文章里提到---限于篇幅,上面的方法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我亲身实践超有用的XX个方法,打包整理到了一起,关注公众号【xxx】回复关键词【xx】就能领取。
这个问题考察的是文案转化点的设置,在后面的课程里会具体讲到怎样设转化点更能吸引用户,相信到时学完同学理解的会更透彻,加油!
如果我在知乎写了一篇电视剧分享文章,我唯一看见得是点赞数、评论数、阅读量,但是我怎么知道她有没有被引导到去这部剧呢,这个用户调查怎么调查?有什么方式呢
同学你好,
这是一个关于监测转化效果的问题。但是在你描述的场景中,的确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监测用户读者有没有在看完你的回答后,做出相应的看电视剧的动作——这个动作完全是私人行为,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中,我们没法去了解到读者有没有去看一部电视剧。
但是从转化目的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为什么要去监测、了解一个人是否在我的文章下去看了某部电视剧呢?这其实不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目的。如果说同学想了解自己的文案是否具备转化效果,完全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去监测转化效果,比如发布一篇知乎回答后,究竟有多少人关注了我的公众号——这样的数据是可以被监测到的。
不知同学是否对这个问题还有疑惑的地方,如果有的话,欢迎提问,老师会耐心帮你解答。
小结一下本节课程内容:
书写文案中,头脑中要有这个模型:
紧抓产品特点,不吹牛;
把握渠道特点,不乱写;
了解用户特点,针对写;
紧扣文案使命,设转化。
最后就是检查错别字、病句、语法,考虑用户阅读场景。
同学总结的没有问题,可以继续往下学习了。
老师,课程中提到文案要符合实际,不能瞎吹牛。但是有些软文推广,比如化妆品、日用品之类的都会夸大功效来吸引用户。
那么这种软文可以夸大的度是多少?如果是实话实说的话,肯定产品卖不出去。
同学好,
我们在写文案的时候确实要做到和符合实际,因为我们在推广一件产品的最终目的,是让用户使用之后,对产品产生好评,促进复购或者转介绍购买。如果夸大产品功效,那肯定是不行的。
另外同学看到的化妆品、日用品夸大功效,具体是指夸大了哪方面的功效呢?我们看到化妆品,看到的是它的卖点,比如下面这个口红的文案,在描写卖点的时候,使用的是特点、优点和利益的写法,像持久锁色,长久保湿,并没有可以锁多长时间的色,保多长时间的湿,所以并不存在夸大的效果。
老师,课程里面说的误区,考虑用户在看你文案时的场景,是不是就是说我们在写文案时要考虑到我们的文案要结合用户所处的环境,以什么样的方式展示给用户?
场景:早上上班在公交或者地铁上,这时用户所处的空间可能会比较拥挤吵闹,用户的乘车时间一般可能也就30min以内,这个点有的用户可能除了看我们写的文案,还会看新闻,抖音,之类的。那么会有这几个问题
1、篇幅:看我们内容的时间也就在5分钟以内.。所以我们是不是还得考虑篇幅?
2、展现形式:我们可以创作者声音与文字同步播放的形式来展示?这也可以加深印象,不至于枯躁。
同学,你的理解完全没有问题,为你的思考点赞~
继续保持现在的学习状态,多多思考,非常棒!
老师您好,课程里面提供了关于写文案的六个误区,请问在写作过程中这六个方面都要考虑到吗?
同学你好,
这6个误区在写文案的过程中,是都需要去规避的。
不过同学不需要一直想着这6点去撰写,可能反而会导致不会写了。可以在写完之后复查的时候,再去一一检查优化。
老师您好,我自己想做一个运动健身类的账号,因此对健身领域公众号关注量最高的10个账号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10w+的文章,都是以“标题党”、UC体、或者打擦边球的内容和封面图作为噱头吸引读者,反而是一些干货知识分享类的内容,阅读量往往只有4、5k。
我和几个新媒体行业从业者讨论过这个问题,有人说这是无法避免的,读者都有猎奇心,为了更高的关注度,他们有时也不得不写一些哗众取宠的文案来吸引流量;或者即使文案内容是非常有价值的干货,也需要借助夸张的标题吸引人点开。
关注度排名前十的账号用这种方式吸引了大批关注度,那说明用户对这类内容是有需求有兴趣的,但我比较反感这种形式,请问老师,如果经过同类账号分析,发现是这种情况,该如何做取舍和选择呢?
同学好,写标题和文案都要以自己账号目标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如果上述账号里非干货类型的文章阅读量、评论、点赞、在看等数据,整体上都大幅高于账号内干货知识型的文章,那该账号也是满足了自己账号目标用户的需求。虽然都是健身定位的账号,有的账号目标用户可能是喜欢看健身故事、或健身图片的用户,有的账号目标用户可能是喜欢看健身干货、健身知识内容的用户。同学如果不想输出猎奇类内容,更想输出干货、知识型的健身文章,那可以选择喜欢看健身知识的用户群作为目标用户,去这类用户活跃的渠道进行引流,了解用户的需求,输出内容。加油!
老师,比如我有知乎和公号,主要做电影影评,那我是先输出一篇纯影评,再去根据渠道的不同,分别进行格式排版,语言润色,形成文案,还是先选一个渠道(比如公号)写出完整的文案,在投放到其他渠道的过程中再次根据这个渠道调性等进行修改?谢谢。
同学你好,一般来说,我们写内容需要考虑渠道的调性,所以我的做法是先选一个渠道,然后再复用。
但这个不是硬性的,比如你想脱离渠道特点的束缚,这样写文章更加顺手,想说的内容都能说出来,然后再按渠道改也是可以的。
老师你好,课程中第五个误区要注意文案场景是否意味着我们公众号发布文章的时间也要注意呢?例如我们平时中午发一个动态消息少有朋友点赞因为都在上班没时间看消息,而下午晚上的动态会得到更多反馈。如果我的目标用户是上班族是否在下午发布内容更为合理呢(文案已经编辑好了的情况下)?
是的同学,你的理解是对的,为你的思考点赞!
老师,课程里说的第五个误区,要注意用户看文案的场景这里。根据用户评论的时间加上后台监测我们可以了解到客户阅读文案的时间点。但是具体到用户在阅读文案时当时在做什么,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看文案的,什么姿势看的这些我们怎么如何得知呢?是通过用户调查去了解客户的行为吗?还是问卷调查?这里不是很明白,请老师指点迷津
同学你好,调查是其中一个方式,但是同学要明白的是,我们不可能精确的知道每一个人当时的具体行为,只能判断出一个趋势,然后先掌握趋势,再慢慢挖掘得越来越深,也就是挖掘用户行为,举个例子:暖石的课程,最开始我们通过学员的分享和问卷得知他们多在晚上学习,一般就对着电脑一边看课程一边做笔记,那么我们可能会选择先暂时不开发APP,因为大家要深度学习,在网站上学习更加合适,后来发现好多学员早起学习,我们也了解到早起学习效率更高,还可以治疗拖延,那么我们可以设定一个打卡功能。这些都是基于当前挖掘到一些用户行为来的,但是注意这不一定所有用户都是这样的,需要持续去挖掘和分析才行。
明白了,老师理解错了,这个阅读场景可以看文案的投放区域,根据投放区域来观察或者调查用户,比如说你投放在公众号上,面对的是职场人士,那么他们有的在早高峰地铁上看,那么阅读时间基本是很短的,而且容易被打断,也有可能是中午吃饭的时候刷一刷,也有可能是晚上睡觉前来通过文章反思,那么可以针对这几个场景来测试推送时间;如果你投放在地铁大厅的墙上,那么很少有行人会一直站在那里看,大部分用户行踪匆忙,基本能给广告的时间不到1s,说明这个文案需要比较抢眼的字眼,并且一句话说明产品卖点。这样说,不知同学能否理解,如果不理解,可以继续提问。
是的,就是这个意思,就像公众号【书单】以前固定早上七点发文,现在固定到10点一样,对方可能测试出早晨是脑子比较清醒的时候,用户愿意在这个时候去想关于读书的深度问题。
关于用户在什么时间点看什么长度的文案。调研时间点是不是可以看用户评论时间?
同学你好,这是个非常好的方法,机智,同时还可以看阅读量增长的时间趋势。
老师,比如说我做公众号和另外的同事做知乎,都会去引导用户去官网,那么该如何判断官网的点击量是来自哪一个渠道的呢?
同学好,目前比较常见的有三种方式:
1、通过机制,让不同渠道来的用户按照指定方式回复不同关键词等,以此进行大致估算;
2、直接调研完成转化的用户,问用户来源渠道,预估大概渠道来源占比;
3、有条件的可以尝试使用第三方数据统计工具铺设监测链接,监测流量来源;
不知道这样是否给同学一些启发,是否可以解决同学的问题,如果帮助同学解决问题了,也请同学在下方点击一个解决,让老师知道同学的反馈哦。
关于引导行动的句子,很多时候我觉得好好看一篇有深度有思想的公众号推文,看到最后突然给我冒出来一段恰饭的话,经常会引起我的反感。甚至会导致我不看完就关掉。那要如何使引导行动的句子不使用户反感呢?
同学好,老师也对你讲的这种情况深有体会。前面内容有深度思考,后面突然冒出不相关的产品引导,打乱用户原本沉浸的氛围,让用户感到扫兴,自然会进一步引起用户的反感,这是很正常的反应。出现这种情况,说明这个引导本身设置的就不够自然,没有抓住用户实际的需求,这也算是一种反例。
好的引导方式,是需要跟前面的内容密切结合,最好是引导转化的内容能够跟前面的文章内容产生某种利益递进的关系。比如,用户在即将阅读完一篇说明久坐不运动可能给身体带来的哪些危害的科普文时,通常会产生一个进阶需求,就是既然我现在的情况有这么多隐患,那么应该怎么解决呢?这时候,引导的用户关注的内容/产品如果真的是恰好能够解决用户“怎么办”这个问题的话,那么相对这种“突兀感”就自然会好很多,确实有这方面需求的用户,也就会自然去看一下了。
同学你好~
老师可以给你两个思路:
1、你可以比较生硬的转,但是要语言活泼吸引人,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评价上会说我以为你全文在抒情,但是你竟然在卖货,让用户有一个愉快的感觉,可以有效减少反感。
2、思考热点如何和自己的产品联系起来,哪怕只有一个细小的关联,我们也可以把它用在引导语上,会好很多。
最后老师想说,这种情况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可以多去看一下其他人是如何植入产品的,把那些你觉得不反感的记录下来,分析它们的套路,最后用在自己的文章里。
不知道是否解决同学的疑问,如果同学还有想探讨的,老师非常愿意和同学一起解决问题到底。如果同学已经没有疑问了,也请同学在下方点击一下问题解决,给老师一个反馈。
老师我有点不明白第一点。
第一点写的是文案要切合实际不能瞎吹牛。但是目前广告文案做活动大多都是这样的,例如最近宜家在做活动,文案通篇都是一个主题:餐厅消费一百送一百,即买即送,而且误导客户让客户以为是餐厅买一百就送一百餐厅消费券。只有客户到达现场才会发现是餐厅消费一百送一百代金券在家居区满500才可使用。
类似的广告文案如今很多,还有煌上煌消费满30送30一类的,都是误导客户消费后,或者亲临现场后才会了解具体情况。我个人很反感类似的活动,但是不知道这样的情况属不属于第一点符合实际不能瞎吹牛。而且从引流上来看此类广告确实有很好的效果,我在宜家听到不少人讨论都是看了广告来的,但是我个人很方案此类广告。我不知道这样的文案属于好文案还是不好的。
同学好,首先无中生有、误导消费者的事情,是不提倡大家去盲目从众的,这是价值观的问题,过度营销对品牌、对产品都会带来伤害,就像同学看到类似广告会产生反感一样,其他用户也有可能会产生同样反感。当然,在实际写文案的过程中,在自己卖点成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处理,让卖点更加突出是没问题的。
用户看文案的场景,要如何区分呢?我们这边要怎么知晓呀?凭自身的经验还是数据支撑呢?那如果是数据支撑的话,有类似于这种平台吗?方便告知一下吗?或者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做问卷调查啊 之类的
同学你好,用户看文案的场景一般有两种方式:自我带入与大数据分析。前者是需要我们自己换位思考,比如地铁里面的banner广告一般什么情况下会看、高速路中的广告牌什么情况下会看、抖音短视频一般什么情况下会看、有深度的长文一般什么情况下会看等等,这些自我视角的考虑能给予自己一些支撑;后者就需要我们通过大数据抓取的相应报告分析得知,比如文章打开率在一天不同时间的占比,可以从时间倒推用户的观看场景,比如7:00-8:00,一般是上班族路上时间,这个时候大家的使用场景是怎样的等等,这些数据报告可以从艾媒网、神策数据等网站进行获取。
同学你好,关于你的问题:
1、【但是我刚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艾媒网,神策数据这些不是监测行业数据的吗?这些网站还能监测后台的使用数据吗?】老师之前和同学说的大数据分析,就是根据行业数据报告摘取对自己账号运营或者文案输出有用的信息进行分析的。想要监测后台使用,需要同学结合自己想要监测的平台去搜索,因为针对不同平台会有相应的数据平台,但是一般以收费居多,比如监测公众号的西瓜助手、监测抖音的抖大大,以及公司网页的GA数据分析等。
2、【这些网站的数据下载以及传看后面课程游大致讲解吗】具体的讲解课程中不涉及,但是基本的用法是类似的,就像老师在上面所说,不同平台的工具是很多的,所以课程不会每一部分都讲到,同时工具的具体使用方法一般在第三方工具中会有详细解读,所以这部分还需要我们自己摸索尝试。
那如果一个内容要同时发布知乎、小红书、微信公众号等平台。那一个内容是不是都要进行调整成不同版本再发布?
同学你好,是的,可以根据平台特性调整内容形式再发布。比如小红书,笔记正文内容字数上限为1K,那么遇到内容多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得调整篇幅或者制成图片发布了。
权当复习了,虽然我已经写了几篇公众号了。我发现暖石里面的教学思路和《认知天性》一书中提到的学习思路差不多。点赞!
同学的心态很好,新课程本身就是贴合市面入职情况制作的,复习加理解对同学来说也是有益无害的,继续加油!
什么是调性
同学好,这里说的调性是指品牌调性,品牌调性是指品牌在市场中所运用的独有的语言识别。品牌调性的主要构成包括品牌核心价值定义阐释、品牌价值诉求、品牌标识语、品牌故事以及品牌主广告语等。
具体内容同学可以查看这个链接或是自己搜索更多相关的知识信息。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06719547.html
老师,第五条我个人很难做到,因为我的文案风格是深度,字数通常不少,这个影响很大吗?然后针对第6条,我在平日里发的微博或者微头条也需要做这样的转化吗?时间长了怕粉丝烦啊。我个人是没有写过让粉丝来关注我这样的话语的。(头条文章除外)
同学你好,关于你的问题:
1.【第五条我个人很难做到,因为我的文案风格是深度,字数通常不少,这个影响很大吗?】这个影响不大,如果同学能保证内容的深度和持续性,那么保持自己个人特色即可,就像大象公会的文章都很长,但仍然有很多人订阅观看一样。至于用户阅读的场景,这点可以等同学的账号积累一定粉丝后,从公众后台的数据查看用户行为再进一步优化即可。
2.【然后针对第6条,我在平日里发的微博或者微头条也需要做这样的转化吗?时间长了怕粉丝烦啊。我个人是没有写过让粉丝来关注我这样的话语的。】这里需要同学注意,“有引导行动”不一定都是引导转化,这点要根据同学的文章目的确定,引导用户点击再看、分享、关注,或者引导用户购买产品等都属于这个范畴,是否增加并不强制,主要还是看同学写文的目的,这点同学注意即可。
老师,文案场景表达的是考虑用户在顺应的情况下,选择一个不被排斥的时间 地点 场景,让用户看到自己的文案 内容 这样是否正确
同学你好,是这么一个逻辑顺序,是根据用户阅读你这类文案的普遍时间、地点、状态,作为你制作文案的参考,而不是你先选择用户的阅读场景,让用户看你的文案。举个例子,你的文案主要发表在微信公众号上,且属于长篇幅需要人耐心阅读(文案场景)的文案,那么在制作文案的时候,你可能得在文案的可读性、有趣性上多下功夫,甚至你发布文案的时间,最好在晚上下班之后、用户休息之前,因为在这个时间段,你的用户才可能有时间、有兴致去阅读。
老师,分析用户看你文章时的场景,只是为了为发布文章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吗?
同学你好,
咱们说写文案的时候,要考虑阅读场景,是为了考虑让用户在不同的阅读场景看到与场景相匹配的文案。
举个例子,咱们在电梯间看到的文案海报,一般都简短鲜明,再配上图案,用户能在乘坐电梯的几十秒内,迅速了解海报的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如果在这个场景,用户是没有耐心和专注去阅读一篇200字以上的文案的。
咱们把这个思维迁移到文章发布中,分析其他用户的阅读场景,也是为了让自己的文案能够更好地匹配读者所在的环境。
给同学举个例子:
如果说你的美食公众号是教别人做菜的,那么需要考虑到的一个阅读场景是,读者可能会在厨房,一手拿着炒菜铲子、一手拿着手机看着你给的教程。这个时候,你需要考虑的就是,怎样能够让读者能够在手忙脚乱的时候,能迅速清晰地看到你的菜谱,而不会翻来翻去都找不到他想要的内容。
所以针对这一用户场景,你可以考虑把主要的教学内容集中放在一屏的位置,用户可以直接把手机放一边、而不需要用手翻动。
当然,这只是举个例子,同学理解就好。
如果还有什么疑惑,欢迎同学继续提问,老师非常乐意解答问题。
老师在课程里说文案都要有目的,能引导用户动作,但如果要提升用户对自媒体账号的依赖,不是要先为用户提供价值吗?索取价值大于为用户提供的价值是不是就会造成用户的流失,不能长期生存?怎么把握这个度呢
同学好~
索取价值和提供价值是可以长期共存的,他们不是二选一的对立状态。
举个例子:
美食定位:索取价值:卖小零食、开直播等等
提供利益:给大家推荐好吃的小零食,开直播大家讨论,给大家真实的事物试吃感受
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索取价值并不会影响提供利益,甚至在提供利益-推荐零食的同时就可以得到它自己想要的价值(用户购买推荐产品)
同学好,你提到的观点---前期更多的为用户提供价值,不在一开始就直接索取用户价值,这点是没问题的,为你的思考点赞。
关于怎么把握提供价值和索取价值的平衡点,这个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线。因为关于价值有很多不同形式,并不只是让用户付费这一种。
比如同学在前期做自己公众号时,用户量少,那你需要索取的价值并不是用户付费,最需要索取的价值是知道用户需求,从而更好的为用户提供价值,这时提供和索取价值就是互相依存的。
举个例子:定位是健身,发了一篇关于健身方法和误区的干货文,并在文末引导用户在评论区留言还想看哪些健身知识。提供给用户的价值是让他们了解了健身方法;向用户索取的价值是知道了用户需求、得到了很多可输出的文案选题;用户付出的同时还得到了一层价值,就是之后输出的内容也会是自己感兴趣的。
老师,我对第6点“文案要有引导行动的句子“有疑问,比如公众号的定位只是把一些分享一些娱乐资讯给大家,初期只是为了得到用户的信任感,也没有想把用户引流到其他渠道或者加社群。但老师说文案要有引导行动,难道就要硬做一个社群出来引流?每篇发布的公众号下面都要有引导行动吗?还是说这个是分实际情况,看产品的运营阶段呢?
同学你好,
【比如公众号的定位只是把一些分享一些娱乐资讯给大家,初期只是为了得到用户的信任感,也没有想把用户引流到其他渠道或者加社群】的确是存在同学说的这个情况,这个时候依然可以引导用户的行动,比如“点击再看、分享到朋友圈”,这样在“获得用户的信任感”这一基础上,能起到更多的曝光。
【难道就要硬做一个社群出来引流?】并不是一定要做出一个社群,没有必要为了做社群而做社群。
老师你好,课程中第五点【注意用户看你文案内容的场景】,它是否根据我发布文案的时间来决定?这个时候我也不知道用户会在什么时间段的场景去看我的文案,这应该是取决于用户在什么时间段接收到我的文案吧,有的用户可能会在文案发布一天后、一周后、一个月后甚至是更长时间才可以看到,那么我应该从何处去考量这种现象呢?
同学好,这里说的场景是指用户能够看到的字数、停留的时长等因素,而不是说发布文案的时间。
同学你好,你的理解是正确的。
老师,关于第五点,我的理解是注意用户看文案的场景,主要是为了确定内容的投放时间,所以只要关注大多数用户阅读文案的时间就好了,但为什么老师要涉及到关于环境及姿势方面的调查。
同学你好,用户所处的环境、看内容的姿势会影响到用户的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和有效阅读时间,比如用户在吵闹的大街上,注意力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是蹲在马桶一边刷微信,阅读的环境更安静和时长也相对更长。
老师您好,关于第六点误区,我有一些疑惑。写文案需要有引导行动的句子,我是一个纯粹的小白,如果想通过在知乎发一些文章从而达到让用户关注我的公众号的目的,但是在知乎没有任何粉丝,那么在文章末尾让人关注我的公众号会不会显得太有目的性令人反感?
同学提的这个问题很好,涉及到的是知识点---如何设置转化点。
【如果想通过在知乎发一些文章从而达到让用户关注我的公众号的目的,但是在知乎没有任何粉丝,那么在文章末尾让人关注我的公众号会不会显得太有目的性令人反感?】关于这个问题,如果文案目的是给公众号引流粉丝,那可以在引导时给用户一个跳转关注公众号的理由,会让用户更容易接受。比如写一篇健身方法的文案,可以在末尾写文章里提到---限于篇幅,上面的方法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我亲身实践超有用的XX个方法,打包整理到了一起,关注公众号【xxx】回复关键词【xx】就能领取。
这个问题考察的是文案转化点的设置,在后面的课程里会具体讲到怎样设转化点更能吸引用户,相信到时学完同学理解的会更透彻,加油!
如果我在知乎写了一篇电视剧分享文章,我唯一看见得是点赞数、评论数、阅读量,但是我怎么知道她有没有被引导到去这部剧呢,这个用户调查怎么调查?有什么方式呢
同学你好,
这是一个关于监测转化效果的问题。但是在你描述的场景中,的确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监测用户读者有没有在看完你的回答后,做出相应的看电视剧的动作——这个动作完全是私人行为,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中,我们没法去了解到读者有没有去看一部电视剧。
但是从转化目的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为什么要去监测、了解一个人是否在我的文章下去看了某部电视剧呢?这其实不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目的。如果说同学想了解自己的文案是否具备转化效果,完全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去监测转化效果,比如发布一篇知乎回答后,究竟有多少人关注了我的公众号——这样的数据是可以被监测到的。
不知同学是否对这个问题还有疑惑的地方,如果有的话,欢迎提问,老师会耐心帮你解答。
小结一下本节课程内容:
书写文案中,头脑中要有这个模型:
紧抓产品特点,不吹牛;
把握渠道特点,不乱写;
了解用户特点,针对写;
紧扣文案使命,设转化。
最后就是检查错别字、病句、语法,考虑用户阅读场景。
同学总结的没有问题,可以继续往下学习了。
老师,课程中提到文案要符合实际,不能瞎吹牛。但是有些软文推广,比如化妆品、日用品之类的都会夸大功效来吸引用户。
那么这种软文可以夸大的度是多少?如果是实话实说的话,肯定产品卖不出去。
同学好,
我们在写文案的时候确实要做到和符合实际,因为我们在推广一件产品的最终目的,是让用户使用之后,对产品产生好评,促进复购或者转介绍购买。如果夸大产品功效,那肯定是不行的。
另外同学看到的化妆品、日用品夸大功效,具体是指夸大了哪方面的功效呢?我们看到化妆品,看到的是它的卖点,比如下面这个口红的文案,在描写卖点的时候,使用的是特点、优点和利益的写法,像持久锁色,长久保湿,并没有可以锁多长时间的色,保多长时间的湿,所以并不存在夸大的效果。
老师,课程里面说的误区,考虑用户在看你文案时的场景,是不是就是说我们在写文案时要考虑到我们的文案要结合用户所处的环境,以什么样的方式展示给用户?
场景:早上上班在公交或者地铁上,这时用户所处的空间可能会比较拥挤吵闹,用户的乘车时间一般可能也就30min以内,这个点有的用户可能除了看我们写的文案,还会看新闻,抖音,之类的。那么会有这几个问题
1、篇幅:看我们内容的时间也就在5分钟以内.。所以我们是不是还得考虑篇幅?
2、展现形式:我们可以创作者声音与文字同步播放的形式来展示?这也可以加深印象,不至于枯躁。
同学,你的理解完全没有问题,为你的思考点赞~
继续保持现在的学习状态,多多思考,非常棒!
老师您好,课程里面提供了关于写文案的六个误区,请问在写作过程中这六个方面都要考虑到吗?
同学你好,
这6个误区在写文案的过程中,是都需要去规避的。
不过同学不需要一直想着这6点去撰写,可能反而会导致不会写了。可以在写完之后复查的时候,再去一一检查优化。
老师您好,我自己想做一个运动健身类的账号,因此对健身领域公众号关注量最高的10个账号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10w+的文章,都是以“标题党”、UC体、或者打擦边球的内容和封面图作为噱头吸引读者,反而是一些干货知识分享类的内容,阅读量往往只有4、5k。
我和几个新媒体行业从业者讨论过这个问题,有人说这是无法避免的,读者都有猎奇心,为了更高的关注度,他们有时也不得不写一些哗众取宠的文案来吸引流量;或者即使文案内容是非常有价值的干货,也需要借助夸张的标题吸引人点开。
关注度排名前十的账号用这种方式吸引了大批关注度,那说明用户对这类内容是有需求有兴趣的,但我比较反感这种形式,请问老师,如果经过同类账号分析,发现是这种情况,该如何做取舍和选择呢?
同学好,写标题和文案都要以自己账号目标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如果上述账号里非干货类型的文章阅读量、评论、点赞、在看等数据,整体上都大幅高于账号内干货知识型的文章,那该账号也是满足了自己账号目标用户的需求。虽然都是健身定位的账号,有的账号目标用户可能是喜欢看健身故事、或健身图片的用户,有的账号目标用户可能是喜欢看健身干货、健身知识内容的用户。同学如果不想输出猎奇类内容,更想输出干货、知识型的健身文章,那可以选择喜欢看健身知识的用户群作为目标用户,去这类用户活跃的渠道进行引流,了解用户的需求,输出内容。加油!
老师,比如我有知乎和公号,主要做电影影评,那我是先输出一篇纯影评,再去根据渠道的不同,分别进行格式排版,语言润色,形成文案,还是先选一个渠道(比如公号)写出完整的文案,在投放到其他渠道的过程中再次根据这个渠道调性等进行修改?谢谢。
同学你好,一般来说,我们写内容需要考虑渠道的调性,所以我的做法是先选一个渠道,然后再复用。
但这个不是硬性的,比如你想脱离渠道特点的束缚,这样写文章更加顺手,想说的内容都能说出来,然后再按渠道改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