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转行运营系统课 > 产品上线前,用户调查思维与行动重点
在产品上线前,你是把时间花在咖啡馆里脑补产品、脑补用户需求,还是与目标用户沟通更靠谱?
1.【老师,为什么分组调查是5人一组呢?】
1个人可以给于的调查结果太局限和片面,10个人给于的信息会一次性太多干扰产品调整。“5”这个数字只是恰巧一个合适的建议,并不是规定,可以根据你的业务情况,自行设定每组人数。
2.【产品上线前的调查目标是为了验证用户是否愿意为了某产品的功能使用或者付费吗?】
用户是谁+核心需求+用户来源+是否愿意付费+你可能忽略了的用户需求和痛点
3.【限制在建功能数量怎么理解?】
意思是:产品的功能不要一开始就追求大而全,根据用户调查逐渐完善产品功能,既避免了无意义的后期维护成本和当下时间成本,也避免了在不知用户核心需求情况下盲目自嗨做功能。
4.【调查话术中--描述问题】
这个可能会涉及一些后面文案本能的知识,你举的这个例子可以作为其中一环,但也比较片面。总的目的是:验证他的需求,你的产品是否可以解决他的这个需求、以及根据他的这个需求他还需要些什么功能可以帮他更好解决这个需求。
5.【调查话术--演示 】
演示是指做出一个样本DEMO,类似于一个压缩版的迷你产品。仅仅语音描述会很空洞、很理论化,得不到实际的反馈结果。试想一下,你这么一句话大而全地描述过后,用户肯定会说好啊没问题啊,然而实际产品出来差别却可能很大。
你能这么思考问题非常好。首先你提到的问题确实存在,框选到2-3年,是因为年龄相差越短,面临的问题就越相似。在实际工作中,还是要看用户的身份,我们完全可以在暖石的这种用户结构下,把20-21,也就是大三、大四的人划分在一起,把22-23,工作1-2年的人划分在一起
【需要降价?还是说根据价格延伸出符合价格的服务?】这个就要看用户的反馈,他们不愿意付费,主要是因为“ 产品虽完善但价格太高”?还是因为“这个产品的服务还不值得这个价格”。
一般情况下,这个问题用AB测试也许可以得到相对准确的答案。
简单理解为,没人用的功能就是堆积的功能。[你最希望xx产品添加什么功能,然后选项A B C D,这一方式算堆积吗]这个调查本身不算是堆积功能,好的办法是,你可以先小成本利用替代产品验证用户需求,验证后再进行开发。
老师你好!设计调查话术中:“验证价格(收入来源)”是指通过调查用户的收入来源或相关方面来验证我们产品的价格;还是通过询问用户对我们产品的价格满意程度来估计我们产品的收入。我觉得应该是第一个意思,那这里是不是应该是:“收入来源(验证价格)”
同学你好,关于验证价格,是我们自己先定产品的价格,向用户描述我们的产品是什么,能为他解决什么问题,定的价格是xxx,问对方能接受吗?愿意为这个产品付这么多钱吗?而不是他觉得这个产品值多少钱。
【需要降价?还是说根据价格延伸出符合价格的服务?】这个就要看用户的反馈,他们不愿意付费,主要是因为“ 产品虽完善但价格太高”?还是因为“这个产品的服务还不值得这个价格”。
一般情况下,这个问题用AB测试也许可以得到相对准确的答案。
这个问题如何做AB测试 老师 我有点懵
同学好,这个问题问得好,有很多同学也有相似的疑惑。可以这么做,通过后台将用户随机分为两个群体(A/B群体),A群体在原本服务上的基础上根据用户反馈的预期降低价格,另一半群体在原本价格上通过用户调查的反馈额外提供他们需求的服务。最后看AB群体流量和转化率的数据对比。多学习多实践,你会越来越清晰的,加油
老师好,您说的意思我明白,但是这些用户真的愿意花时间接受你的调查吗?像我自己,一般有这种电话打过来我都会推掉,说起来好像挺自私的,但是难免有和我一样想法的人,遇到这种人那怎么办呢?毕竟我自己都没法说服自己一定要接受别人的这些电话调查的。
同学好,你可以先想一下为什么你不愿意接这样的电话,如果接了这个电话能给你带来好处你愿意接吗,如果让你帮忙的是你的朋友,你愿意接吗。如果你给对方表示出了诚意,并且调研的还是跟他自身有关的,接受你的调研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强。所以,调研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调研的方式,是否让人觉得舒服,有诚意。很多时候不要去急于否定,而是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然后你就能自己找到办法了,这样你的进步也最快。
不一定非要电话,微信短信都可以,平时建立起联系,一上去就让别人帮忙,肯定容易拒绝的。
你不一定非要打电话,可以找其他的方法,比如去你的目标用户所在的社群里,混脸熟,平时提供些帮助,让人家对你有印象,帮忙的时候自然就顺其自然了。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也不要一个方法走到黑。
老师,这里有几个问题想提问一下:
同学好,别着急,老师来一一回答你的问题:
1.根据调研优化的是产品,问题解决后,下次调研就可以不用关注这个点了;
2.这个就需要判断该问题是否值得修正了,比如这5个人都提到了网页打开卡,这是产品硬伤,即使其他四组没有这个问题,也是需要去优化的,产品初期问题会比较多,分组调研其实是个不断找错的过程;
3.因为初期时间精力会比较有限,如果你资源充足,也可以多调研些的;
4.这个时间跨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的分析,看看哪个年龄段最集中就可以,课程内容要灵活运用;
为你的思考点赞,多实践后你的理解应该会更深,有问题随时来问,加油
不用谢,理解就好
老师,你好,这个是产品上线以后的调查表吧?
同学你好,这张表是产品上线前的调查表。
给同学讲一下这张表的背景。最开始的时候,暖石还没有做网站(这个网站指的就是产品),先是做出来了一套课程供用户收听,没做网站是因为需要先知道用户的需求再做,所以这些调查,仍然是针对已经付费用户的调查,因为付费的人,已经有了付费的客观行为,所以他们的意见更加有用。
虽然这个调查针对的是已付费用户,但是当时暖石网还没有上线,属于产品上线前的调查。
老师好,经常看到比如某奶茶某饮料做的扫码关注公众号即可领取一杯产品的活动,结果领到之后就取关了,或者有的会随机采访试喝感受,但是实际上受访者也只是配合调查表示满意,后续也不一定会真实购买。
这种看似无用功的现象为何会持续存在呢?比如要真实推广一款饮品,如何获取真正的用户感受?
同学好,这需要看实际的数据,比如你看到是很多人取关,但实际上关注的人数比取关的人数多,后续复购的人数也可观,投入产出比合适,那么就可以持续去做。营销行为需要真实的数据支撑才能做出分析,得出结论,而不是只凭自己所见。
如果从需求上来做用户分类,那比较明确,如暖石的用户,就是想零基础入职互联网市场运营的特定群体,但是从用户本身特性作为用户分类就复杂多了啊,大学生、已经参加工作、转行、一年的互联网小虾等等,年龄与职业与收入都有直接的关系,那我在做用户调查的时候,怎么去明确2-3个用户分类来完成调查?
同学好,大学生、已经参加工作的这是两种身份,转行是需求,一年的互联网小虾米,这是属于已经参加工作的,年龄和职业收入这又是另外的维度,本质上你说的这些还是两个分类,不要把概念都混在一起,会把自己绕晕。
1.跟目标用户沟通的时候,怎么让对方给我们一定的时间配合我们做调查?很多人甚至不愿意和陌生人说太多,更别说带着目的去沟通
2.在产品初期,痛点是怎么被发现的呢?是下面哪种逻辑呢?(1)先是根据我们自己对行业或者已有产品的理解,从而发现痛点,进而跟大量用户进行磨合,最终确定痛点? (简单来说,就是基于我们自己对某样产品的认知,先做出一个简单的“模型”,然后再去问用户,再反过来调整“模型”?)(2)我们想做某个产品,是直接找到目标人群,引导他们给我们想法,让她们主动说出痛点?(简单来说,就是在没有基本“模型”的基础上去调查用户,从而产生一个基本“模型”)
上述的“模型”,意为根据痛点,设计出来的初版解决方案(产品)
3.目标用户对现有产品有不满的地方,会不会存在去调查用户的时候,他有不满,但是他又不知道是具体哪里出了问题?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去引导用户?有的痛点并不是十分明显,就像我们使用某样中规中矩的产品,没有明显的问题,但也能做得更好
1,【很多人甚至不愿意和陌生人说太多,更别说带着目的去沟通】同学考虑的这种情况确实客观存在,如果只是无脑推销,这种形式当然是令人反感的,但如果你的调研能帮助用户解决他们现在迫在眉睫想解决的问题,用户会接受吗?如果你给对方表示出了诚意,并且调研的还是跟他自身有关的,接受你的调研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强,所以调研对象、调研方式都是重点。
2,【在产品初期,痛点是怎么被发现的呢?】产品上线前是有自己的核心卖点的,在还没有进行用户调查之前,更多的是基于对于行业和产品的理解,以及相应的市场调研确定的,所以初期需要1对1了解用户,过程中会进一步清晰用户、核心需求,以及你可能忽略的用户需求和痛点。基于这点,更符合同学考虑的第一点。
3,【目标用户对现有产品有不满的地方,会不会存在去调查用户的时候,他有不满,但是他又不知道是具体哪里出了问题?】这种情况可能会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如实记录用户的体会,通过数据样本的扩大整体分析,就像课程中所讲,产品上线前调研需要以速度、专注为目标,如果用户的主要需求产品能够满足,考虑到人力与物力情况,不必面面俱到,以解决用户核心需求为目标。
4,【有的痛点并不是十分明显,就像我们使用某样中规中矩的产品,没有明显的问题,但也能做得更好】但凡能够做的好的产品,肯定是满足了用户的核心需求,同学所说的这种情况就需要进一步调研清楚核心需求,或者有被我们初期忽略的用户需求和痛点。
同学可以考虑一下老师说的几点,有问题可以及时提出来。
同学你好,通过你这两次的提问,老师认为你的思路已经非常清晰了,你知道理论上应该怎么做,但是你依然希望老师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讲解,而不是自己动手试一试,假如你在未来某一刻发现自己进步变慢了,可能就是因为这一点。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咱们探讨再多,都比不上你在实践中真正验证自己所思所想是否合理,任何一个静态的案例都比不上你在动态的实践中边做边吸收。其实老师理解,在没有做过的情况下,就算知道所有的道理,还是心里没数,但是,越是这样,老师越是建议你行动起来。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现在对暖石已经相当了解了,为什么不假设自己就是暖石的一员,或者另一个版本的暖石的创始人,带着你的“模型”,去找潜在用户聊聊看呢?老师期待着你带着行动后的思考再来交流。
很简单,从【一个用户】入手去求解。
暖石的目标用户从来不是【大学生】、【刚入职的小白领】,如果我这么去思考问题,那么暖石到现在怕是一个用户也没找到,我们至少要给这个【大学生】加一个【想入职互联网行业】的限定词吧?再精确一点,还要是【零基础】的吧?否则,就像你说的,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大学生、到处都是消费能力强的人,存在于各个地方,当然大海捞针、无从下手了。
当然,不要把【一个用户】真的理解为只有1个,老师的意思是说,你在搭建模型的时候,要尽可能聚焦在某一种人身上,绘制出这一类用户的用户画像,然后根据他们的需求点、喜好、习惯,找到他们所在的渠道,建立联系,验证你的想法,迭代你的模型。
举个例子,零基础想入职互联网的大学生会在什么渠道上询问此类信息、发表相关评论、留下社交行为痕迹呢?沿着这个思路是不是很好找了呢?同理,你想找消费能力强一点的人,觉得无从下手,但是,如果你找的是一个想国庆7天去芬兰旅行却不知道如何做攻略的人,是不是很好找呢?
老师点到为止,相信以你的思考力,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了。
不客气,多思考多尝试,加油。
老师,我准备制作一个与公众演讲相关的内容,但是潜在用户年龄区间跨度很大,20-50岁不等,而且分布在各行各业,如果按照您说的,分类不超过2种,用户年龄不超过5岁,调查出来的结果会不会很局限?
同学你好,20岁的人跟50岁的人想听的东西可真不一样,建议你先调研下目标用户,看看你的产品跟这个用户群是否匹配。
别客气,明白就好
老师您好,如果现在新推出一个产品,要去做用户调查,是不是根据产品定位去寻找目标用户,而这时候的目标用户也只是一个大致的范围,接下来通过什么渠道来与用户搭建联系呢?是不是就是通常的现场问卷调查及现在的新媒体运营(双微等)渠道,还有别的有效方式吗?
同学晚上好,老师可不可以理解为你的意思是,已经找到了目标用户所在地,要去联系他们调研。这种情况很简单,他们在qq群里,你就加他们qq联系就好,他们在论坛里,你去发私信取得联系就行,这些都是方式,有很多种,自己稍微摸索下就清楚了。多多实践,你会理解更深,加油
张老师,你好,在用户调查中核心需求这一点,如果是娱乐类的产品呢,比如消消乐,这种纯粹打发时间的产品,在上线前需要如何调查客户的核心需求。而且用户是谁这一点,分类最少不超过2类用户,像消消乐这种游戏使用跨度非常大,是不是可以尝试多调查几种类型的客户?
同学好,首先为你的思考点赞,娱乐类的产品也有对应的受众,比如同样是打发时间,我就玩吃鸡不玩消消乐,用户调研是一种思维方式,任何产品都基本适用的,当然,具体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调研时候可以多调研,但是前期的时候还是集中精力,分类不要太多。保持思考,多实践,你的思路会越来越清晰的,加油
同学好,因为老师不是消消乐这款 产品的负责人,所以没法告诉你他们是怎么做的,所有的分析都是基于自己的猜想,这样意义不大,最好是结合自身产品分析,这样会更准确些。你的分析思路没有问题,但具体是否是如你分析的结果,只有负责该产品的人知道了。多学习多实践,加油
老师你好,看到刚才一个同学说消消乐我也有一个问题,通过我自己脑补下到小学生上到五六十岁的人都有可能玩这个游戏,他们可以是课间玩,下班玩,或者是特别无聊的时候打发时间。那这种情况我要怎么去做调研,垂直的目标用户我怎么来定
同学你好,【下到小学生上到五六十岁的人都有可能玩这个游戏】那么谁是用户群体的主要力量?哪一类人群占比例最多,那一类人群能给你的产品带来实际利益?
以暖石为例
用户:工作1-2年想转行互联网运营的职场新人。
核心需求:系统学习营销知识,尽快入职。
活跃渠道:知乎
产品:3000
这些确定完了。通过什么方式找到肯接受调查的初始用户(愿意付费)?
同学你好,首先同学列举出来的主要用户群体的用户画像,是通过最初的用户调查一步一步确立的,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确了的。
其次,【通过什么方式找到肯接受调查的初始用户】可以将调查产品化,设置到产品的使用流程中,比如同学一开始报名所填的信息表,一方面便于我们认识你,另一方面也是在给付费用户做用户调查。
老师您好,我现在的公司是一家在线教育机构,我们的产品调查家长的年龄差距较大!且有些关于孩子的问题,家长都不是很明白!我该如何针对这样的情况来做相应调查呢?谢谢
同学你好,对于这一类用户来说,痛点是一直存在的,不过关键点在于他们无法对问题进行详细的描述,所以在用户调查中,我们需要尽量让用户去做选择题而不是问答题,我们可以在制作问卷之前通过知乎、微博、垂直论坛等渠道侧面收集目标用户聚焦的问题,然后描述他们面临的现状让他们进行选择。同学先试试看,有问题再来问。
老师,你好,如果已经明确了用户群体,在产品上线前怎么确定用户可能会活跃在哪里呢?
同学好,第一可以调研你的目标用户群体,找到他们平时活跃的地方,第二是根据你的用户特性去相应的地方测试,比如暖石的用户是学习运营的,那么可以去学习型社区测试,比如去知乎相关话题下做内容营销。
不客气,有问题随时来找老师。
如何做到让每个人接受半小时的调查呢?
同学好,后面有一节课专门讲如何让用户愿意配合你的调研,按照顺序学习过去就好。
产品上线前,需要跟目标用户沟通,是否这个产品可以解决他们的问题,可以让他们愿意使用或者付费。那么,如何精准的确定这个产品的目标用户呢?比方说暖石上线前的定位是为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调查之后根据大学生来做产品,上线后却发现在职人员的需求反而更多(我不清除具体的过程,大概的举个栗子)。
同学好,暖石在上线前目标用户并不是全是大学生,也有在职人员,只不过是上线后经过调研发现在职人员更多,那么宣传,营销,产品可以都向这个群体倾斜。产品上线前不用说那么精准,上线后调整就可以。
没有实际产品和调查需求时,是无法真正实操调查过程的,很容易形成脑补情况。后面的实操会运用到营销思维各个环节,不要着急,按照课程表顺序学习。
老师,如果是以个人公众号作为产品,产品上线前的问题设计应该如何问?直接问,如果我写某某方面的文章你会看吗?那人家即使是喜欢看你说的那类文章,在不知道你写得好不好的情况下,也不知道如何回答啊?还有,上线前的调查用户应该去哪里找,如果都是调查朋友,他们肯定都会带着主观性,觉得我写的文章一定会捧场看,他们的回答就没什么参考价值了
同学你好
1. 产品上线前,你需要找到你的潜在目标用户,比如你是做健身APP的,你可以到健身房去找到用户来进行一些调查,去街上发广告等,只要能达到你的目的的方式就可以
2. 调查的内容应该围绕调查目标去设计,比如我想验证的是我的定位受众大小以及用户喜欢什么内容,我可以用市场调研、竞品调研的方式进行替代性调研,当我开始输出内容的时候,在阅读原文植入问卷去了解用户喜欢什么内容风格、排版风格、还有哪些困惑,需要哪些帮助,而不是直接问你喜欢看某个文章吗?应该是根据用户的需求撰写内容通过数据来验证用户的喜好。
老师,产品未上线前,我是如何找我的“调查对象”的,也是根据产品的初期定位,去用户经常去的地方,找到他们做调研吗?因为未上线的产品没有种子用户。
同学你好,是的,产品没有上线没有真实的付费用户,因此可以通过其他线上线下渠道找到用户,做调查。比如我的产品是幼儿教育类型的,我可以到幼儿园附近去发传单、观察、到小区广场找带孩子的妈妈一对一聊天。
老师,比如一家专注于0至12岁的儿童摄影,用户调查中是否要分年龄区间?比如说23岁到35岁都有已经做了妈妈的用户,但是他们的需求都是给孩子拍照。
同学好,这就要看,这些用户,在不同年龄阶段需求是否有明显的不同,这需要同学去给各年龄段的人分别做调查才能了解,如果明显,就得区分,如果不明显,可以不做的。
【怎么才能知道不同年龄阶段的需求是否有明显不同】你要去做深入的调查才能知道,不去深入了解没办法知道的,需求比较一致,先试着针对一个需求去运营看效果,但是调查是持续性的,持续关注不同年龄段的人的需求变化就好。
在产品上线前,你是把时间花在咖啡馆里脑补产品、脑补用户需求,还是与目标用户沟通更靠谱?
1.【老师,为什么分组调查是5人一组呢?】
1个人可以给于的调查结果太局限和片面,10个人给于的信息会一次性太多干扰产品调整。“5”这个数字只是恰巧一个合适的建议,并不是规定,可以根据你的业务情况,自行设定每组人数。
2.【产品上线前的调查目标是为了验证用户是否愿意为了某产品的功能使用或者付费吗?】
用户是谁+核心需求+用户来源+是否愿意付费+你可能忽略了的用户需求和痛点
3.【限制在建功能数量怎么理解?】
意思是:产品的功能不要一开始就追求大而全,根据用户调查逐渐完善产品功能,既避免了无意义的后期维护成本和当下时间成本,也避免了在不知用户核心需求情况下盲目自嗨做功能。
4.【调查话术中--描述问题】
这个可能会涉及一些后面文案本能的知识,你举的这个例子可以作为其中一环,但也比较片面。总的目的是:验证他的需求,你的产品是否可以解决他的这个需求、以及根据他的这个需求他还需要些什么功能可以帮他更好解决这个需求。
5.【调查话术--演示 】
演示是指做出一个样本DEMO,类似于一个压缩版的迷你产品。仅仅语音描述会很空洞、很理论化,得不到实际的反馈结果。试想一下,你这么一句话大而全地描述过后,用户肯定会说好啊没问题啊,然而实际产品出来差别却可能很大。
你能这么思考问题非常好。首先你提到的问题确实存在,框选到2-3年,是因为年龄相差越短,面临的问题就越相似。在实际工作中,还是要看用户的身份,我们完全可以在暖石的这种用户结构下,把20-21,也就是大三、大四的人划分在一起,把22-23,工作1-2年的人划分在一起
【需要降价?还是说根据价格延伸出符合价格的服务?】这个就要看用户的反馈,他们不愿意付费,主要是因为“ 产品虽完善但价格太高”?还是因为“这个产品的服务还不值得这个价格”。
一般情况下,这个问题用AB测试也许可以得到相对准确的答案。
简单理解为,没人用的功能就是堆积的功能。[你最希望xx产品添加什么功能,然后选项A B C D,这一方式算堆积吗]这个调查本身不算是堆积功能,好的办法是,你可以先小成本利用替代产品验证用户需求,验证后再进行开发。
老师你好!设计调查话术中:“验证价格(收入来源)”是指通过调查用户的收入来源或相关方面来验证我们产品的价格;还是通过询问用户对我们产品的价格满意程度来估计我们产品的收入。我觉得应该是第一个意思,那这里是不是应该是:“收入来源(验证价格)”
同学你好,关于验证价格,是我们自己先定产品的价格,向用户描述我们的产品是什么,能为他解决什么问题,定的价格是xxx,问对方能接受吗?愿意为这个产品付这么多钱吗?而不是他觉得这个产品值多少钱。
【需要降价?还是说根据价格延伸出符合价格的服务?】这个就要看用户的反馈,他们不愿意付费,主要是因为“ 产品虽完善但价格太高”?还是因为“这个产品的服务还不值得这个价格”。
一般情况下,这个问题用AB测试也许可以得到相对准确的答案。
这个问题如何做AB测试 老师 我有点懵
同学好,这个问题问得好,有很多同学也有相似的疑惑。可以这么做,通过后台将用户随机分为两个群体(A/B群体),A群体在原本服务上的基础上根据用户反馈的预期降低价格,另一半群体在原本价格上通过用户调查的反馈额外提供他们需求的服务。最后看AB群体流量和转化率的数据对比。多学习多实践,你会越来越清晰的,加油
老师好,您说的意思我明白,但是这些用户真的愿意花时间接受你的调查吗?像我自己,一般有这种电话打过来我都会推掉,说起来好像挺自私的,但是难免有和我一样想法的人,遇到这种人那怎么办呢?毕竟我自己都没法说服自己一定要接受别人的这些电话调查的。
同学好,你可以先想一下为什么你不愿意接这样的电话,如果接了这个电话能给你带来好处你愿意接吗,如果让你帮忙的是你的朋友,你愿意接吗。如果你给对方表示出了诚意,并且调研的还是跟他自身有关的,接受你的调研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强。所以,调研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调研的方式,是否让人觉得舒服,有诚意。很多时候不要去急于否定,而是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然后你就能自己找到办法了,这样你的进步也最快。
不一定非要电话,微信短信都可以,平时建立起联系,一上去就让别人帮忙,肯定容易拒绝的。
你不一定非要打电话,可以找其他的方法,比如去你的目标用户所在的社群里,混脸熟,平时提供些帮助,让人家对你有印象,帮忙的时候自然就顺其自然了。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也不要一个方法走到黑。
老师,这里有几个问题想提问一下:
同学好,别着急,老师来一一回答你的问题:
1.根据调研优化的是产品,问题解决后,下次调研就可以不用关注这个点了;
2.这个就需要判断该问题是否值得修正了,比如这5个人都提到了网页打开卡,这是产品硬伤,即使其他四组没有这个问题,也是需要去优化的,产品初期问题会比较多,分组调研其实是个不断找错的过程;
3.因为初期时间精力会比较有限,如果你资源充足,也可以多调研些的;
4.这个时间跨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的分析,看看哪个年龄段最集中就可以,课程内容要灵活运用;
为你的思考点赞,多实践后你的理解应该会更深,有问题随时来问,加油
不用谢,理解就好
老师,你好,这个是产品上线以后的调查表吧?
同学你好,这张表是产品上线前的调查表。
给同学讲一下这张表的背景。最开始的时候,暖石还没有做网站(这个网站指的就是产品),先是做出来了一套课程供用户收听,没做网站是因为需要先知道用户的需求再做,所以这些调查,仍然是针对已经付费用户的调查,因为付费的人,已经有了付费的客观行为,所以他们的意见更加有用。
虽然这个调查针对的是已付费用户,但是当时暖石网还没有上线,属于产品上线前的调查。
老师好,经常看到比如某奶茶某饮料做的扫码关注公众号即可领取一杯产品的活动,结果领到之后就取关了,或者有的会随机采访试喝感受,但是实际上受访者也只是配合调查表示满意,后续也不一定会真实购买。
这种看似无用功的现象为何会持续存在呢?比如要真实推广一款饮品,如何获取真正的用户感受?
同学好,这需要看实际的数据,比如你看到是很多人取关,但实际上关注的人数比取关的人数多,后续复购的人数也可观,投入产出比合适,那么就可以持续去做。营销行为需要真实的数据支撑才能做出分析,得出结论,而不是只凭自己所见。
如果从需求上来做用户分类,那比较明确,如暖石的用户,就是想零基础入职互联网市场运营的特定群体,但是从用户本身特性作为用户分类就复杂多了啊,大学生、已经参加工作、转行、一年的互联网小虾等等,年龄与职业与收入都有直接的关系,那我在做用户调查的时候,怎么去明确2-3个用户分类来完成调查?
同学好,大学生、已经参加工作的这是两种身份,转行是需求,一年的互联网小虾米,这是属于已经参加工作的,年龄和职业收入这又是另外的维度,本质上你说的这些还是两个分类,不要把概念都混在一起,会把自己绕晕。
1.跟目标用户沟通的时候,怎么让对方给我们一定的时间配合我们做调查?很多人甚至不愿意和陌生人说太多,更别说带着目的去沟通
2.在产品初期,痛点是怎么被发现的呢?是下面哪种逻辑呢?(1)先是根据我们自己对行业或者已有产品的理解,从而发现痛点,进而跟大量用户进行磨合,最终确定痛点? (简单来说,就是基于我们自己对某样产品的认知,先做出一个简单的“模型”,然后再去问用户,再反过来调整“模型”?)(2)我们想做某个产品,是直接找到目标人群,引导他们给我们想法,让她们主动说出痛点?(简单来说,就是在没有基本“模型”的基础上去调查用户,从而产生一个基本“模型”)
上述的“模型”,意为根据痛点,设计出来的初版解决方案(产品)
3.目标用户对现有产品有不满的地方,会不会存在去调查用户的时候,他有不满,但是他又不知道是具体哪里出了问题?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去引导用户?有的痛点并不是十分明显,就像我们使用某样中规中矩的产品,没有明显的问题,但也能做得更好
1,【很多人甚至不愿意和陌生人说太多,更别说带着目的去沟通】同学考虑的这种情况确实客观存在,如果只是无脑推销,这种形式当然是令人反感的,但如果你的调研能帮助用户解决他们现在迫在眉睫想解决的问题,用户会接受吗?如果你给对方表示出了诚意,并且调研的还是跟他自身有关的,接受你的调研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强,所以调研对象、调研方式都是重点。
2,【在产品初期,痛点是怎么被发现的呢?】产品上线前是有自己的核心卖点的,在还没有进行用户调查之前,更多的是基于对于行业和产品的理解,以及相应的市场调研确定的,所以初期需要1对1了解用户,过程中会进一步清晰用户、核心需求,以及你可能忽略的用户需求和痛点。基于这点,更符合同学考虑的第一点。
3,【目标用户对现有产品有不满的地方,会不会存在去调查用户的时候,他有不满,但是他又不知道是具体哪里出了问题?】这种情况可能会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如实记录用户的体会,通过数据样本的扩大整体分析,就像课程中所讲,产品上线前调研需要以速度、专注为目标,如果用户的主要需求产品能够满足,考虑到人力与物力情况,不必面面俱到,以解决用户核心需求为目标。
4,【有的痛点并不是十分明显,就像我们使用某样中规中矩的产品,没有明显的问题,但也能做得更好】但凡能够做的好的产品,肯定是满足了用户的核心需求,同学所说的这种情况就需要进一步调研清楚核心需求,或者有被我们初期忽略的用户需求和痛点。
同学可以考虑一下老师说的几点,有问题可以及时提出来。
同学你好,通过你这两次的提问,老师认为你的思路已经非常清晰了,你知道理论上应该怎么做,但是你依然希望老师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讲解,而不是自己动手试一试,假如你在未来某一刻发现自己进步变慢了,可能就是因为这一点。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咱们探讨再多,都比不上你在实践中真正验证自己所思所想是否合理,任何一个静态的案例都比不上你在动态的实践中边做边吸收。其实老师理解,在没有做过的情况下,就算知道所有的道理,还是心里没数,但是,越是这样,老师越是建议你行动起来。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现在对暖石已经相当了解了,为什么不假设自己就是暖石的一员,或者另一个版本的暖石的创始人,带着你的“模型”,去找潜在用户聊聊看呢?老师期待着你带着行动后的思考再来交流。
很简单,从【一个用户】入手去求解。
暖石的目标用户从来不是【大学生】、【刚入职的小白领】,如果我这么去思考问题,那么暖石到现在怕是一个用户也没找到,我们至少要给这个【大学生】加一个【想入职互联网行业】的限定词吧?再精确一点,还要是【零基础】的吧?否则,就像你说的,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大学生、到处都是消费能力强的人,存在于各个地方,当然大海捞针、无从下手了。
当然,不要把【一个用户】真的理解为只有1个,老师的意思是说,你在搭建模型的时候,要尽可能聚焦在某一种人身上,绘制出这一类用户的用户画像,然后根据他们的需求点、喜好、习惯,找到他们所在的渠道,建立联系,验证你的想法,迭代你的模型。
举个例子,零基础想入职互联网的大学生会在什么渠道上询问此类信息、发表相关评论、留下社交行为痕迹呢?沿着这个思路是不是很好找了呢?同理,你想找消费能力强一点的人,觉得无从下手,但是,如果你找的是一个想国庆7天去芬兰旅行却不知道如何做攻略的人,是不是很好找呢?
老师点到为止,相信以你的思考力,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了。
不客气,多思考多尝试,加油。
老师,我准备制作一个与公众演讲相关的内容,但是潜在用户年龄区间跨度很大,20-50岁不等,而且分布在各行各业,如果按照您说的,分类不超过2种,用户年龄不超过5岁,调查出来的结果会不会很局限?
同学你好,20岁的人跟50岁的人想听的东西可真不一样,建议你先调研下目标用户,看看你的产品跟这个用户群是否匹配。
别客气,明白就好
老师您好,如果现在新推出一个产品,要去做用户调查,是不是根据产品定位去寻找目标用户,而这时候的目标用户也只是一个大致的范围,接下来通过什么渠道来与用户搭建联系呢?是不是就是通常的现场问卷调查及现在的新媒体运营(双微等)渠道,还有别的有效方式吗?
同学晚上好,老师可不可以理解为你的意思是,已经找到了目标用户所在地,要去联系他们调研。这种情况很简单,他们在qq群里,你就加他们qq联系就好,他们在论坛里,你去发私信取得联系就行,这些都是方式,有很多种,自己稍微摸索下就清楚了。多多实践,你会理解更深,加油
张老师,你好,在用户调查中核心需求这一点,如果是娱乐类的产品呢,比如消消乐,这种纯粹打发时间的产品,在上线前需要如何调查客户的核心需求。而且用户是谁这一点,分类最少不超过2类用户,像消消乐这种游戏使用跨度非常大,是不是可以尝试多调查几种类型的客户?
同学好,首先为你的思考点赞,娱乐类的产品也有对应的受众,比如同样是打发时间,我就玩吃鸡不玩消消乐,用户调研是一种思维方式,任何产品都基本适用的,当然,具体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调研时候可以多调研,但是前期的时候还是集中精力,分类不要太多。保持思考,多实践,你的思路会越来越清晰的,加油
同学好,因为老师不是消消乐这款 产品的负责人,所以没法告诉你他们是怎么做的,所有的分析都是基于自己的猜想,这样意义不大,最好是结合自身产品分析,这样会更准确些。你的分析思路没有问题,但具体是否是如你分析的结果,只有负责该产品的人知道了。多学习多实践,加油
老师你好,看到刚才一个同学说消消乐我也有一个问题,通过我自己脑补下到小学生上到五六十岁的人都有可能玩这个游戏,他们可以是课间玩,下班玩,或者是特别无聊的时候打发时间。那这种情况我要怎么去做调研,垂直的目标用户我怎么来定
同学你好,【下到小学生上到五六十岁的人都有可能玩这个游戏】那么谁是用户群体的主要力量?哪一类人群占比例最多,那一类人群能给你的产品带来实际利益?
以暖石为例
用户:工作1-2年想转行互联网运营的职场新人。
核心需求:系统学习营销知识,尽快入职。
活跃渠道:知乎
产品:3000
这些确定完了。通过什么方式找到肯接受调查的初始用户(愿意付费)?
同学你好,首先同学列举出来的主要用户群体的用户画像,是通过最初的用户调查一步一步确立的,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确了的。
其次,【通过什么方式找到肯接受调查的初始用户】可以将调查产品化,设置到产品的使用流程中,比如同学一开始报名所填的信息表,一方面便于我们认识你,另一方面也是在给付费用户做用户调查。
老师您好,我现在的公司是一家在线教育机构,我们的产品调查家长的年龄差距较大!且有些关于孩子的问题,家长都不是很明白!我该如何针对这样的情况来做相应调查呢?谢谢
同学你好,对于这一类用户来说,痛点是一直存在的,不过关键点在于他们无法对问题进行详细的描述,所以在用户调查中,我们需要尽量让用户去做选择题而不是问答题,我们可以在制作问卷之前通过知乎、微博、垂直论坛等渠道侧面收集目标用户聚焦的问题,然后描述他们面临的现状让他们进行选择。同学先试试看,有问题再来问。
老师,你好,如果已经明确了用户群体,在产品上线前怎么确定用户可能会活跃在哪里呢?
同学好,第一可以调研你的目标用户群体,找到他们平时活跃的地方,第二是根据你的用户特性去相应的地方测试,比如暖石的用户是学习运营的,那么可以去学习型社区测试,比如去知乎相关话题下做内容营销。
不客气,有问题随时来找老师。
如何做到让每个人接受半小时的调查呢?
同学好,后面有一节课专门讲如何让用户愿意配合你的调研,按照顺序学习过去就好。
产品上线前,需要跟目标用户沟通,是否这个产品可以解决他们的问题,可以让他们愿意使用或者付费。那么,如何精准的确定这个产品的目标用户呢?比方说暖石上线前的定位是为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调查之后根据大学生来做产品,上线后却发现在职人员的需求反而更多(我不清除具体的过程,大概的举个栗子)。
同学好,暖石在上线前目标用户并不是全是大学生,也有在职人员,只不过是上线后经过调研发现在职人员更多,那么宣传,营销,产品可以都向这个群体倾斜。产品上线前不用说那么精准,上线后调整就可以。
没有实际产品和调查需求时,是无法真正实操调查过程的,很容易形成脑补情况。后面的实操会运用到营销思维各个环节,不要着急,按照课程表顺序学习。
老师,如果是以个人公众号作为产品,产品上线前的问题设计应该如何问?直接问,如果我写某某方面的文章你会看吗?那人家即使是喜欢看你说的那类文章,在不知道你写得好不好的情况下,也不知道如何回答啊?还有,上线前的调查用户应该去哪里找,如果都是调查朋友,他们肯定都会带着主观性,觉得我写的文章一定会捧场看,他们的回答就没什么参考价值了
同学你好
1. 产品上线前,你需要找到你的潜在目标用户,比如你是做健身APP的,你可以到健身房去找到用户来进行一些调查,去街上发广告等,只要能达到你的目的的方式就可以
2. 调查的内容应该围绕调查目标去设计,比如我想验证的是我的定位受众大小以及用户喜欢什么内容,我可以用市场调研、竞品调研的方式进行替代性调研,当我开始输出内容的时候,在阅读原文植入问卷去了解用户喜欢什么内容风格、排版风格、还有哪些困惑,需要哪些帮助,而不是直接问你喜欢看某个文章吗?应该是根据用户的需求撰写内容通过数据来验证用户的喜好。
老师,产品未上线前,我是如何找我的“调查对象”的,也是根据产品的初期定位,去用户经常去的地方,找到他们做调研吗?因为未上线的产品没有种子用户。
同学你好,是的,产品没有上线没有真实的付费用户,因此可以通过其他线上线下渠道找到用户,做调查。比如我的产品是幼儿教育类型的,我可以到幼儿园附近去发传单、观察、到小区广场找带孩子的妈妈一对一聊天。
老师,比如一家专注于0至12岁的儿童摄影,用户调查中是否要分年龄区间?比如说23岁到35岁都有已经做了妈妈的用户,但是他们的需求都是给孩子拍照。
同学好,这就要看,这些用户,在不同年龄阶段需求是否有明显的不同,这需要同学去给各年龄段的人分别做调查才能了解,如果明显,就得区分,如果不明显,可以不做的。
【怎么才能知道不同年龄阶段的需求是否有明显不同】你要去做深入的调查才能知道,不去深入了解没办法知道的,需求比较一致,先试着针对一个需求去运营看效果,但是调查是持续性的,持续关注不同年龄段的人的需求变化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