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斯通纳》,就用它取名字了,内容跟标题没什么关系。因为还没学到非!要!这!样!取!名!字!那一节,老师不会怪罪我的。
我是猫秋,写在前面的是感谢,虽然跟大家沟通只是通过手机显示器上的长串文字,但看到所有人在群里的积极踊跃,也让自己暗示自己:要努力一点才行。对于一个废柴行动派来讲,这是相当大的激励了。
村上春树在《小说家》里用富士山的例子打比喻说如何做好一个小说家。他说小说家(就他而言)应该是不够聪明的一类人,就好比去看富士山,聪明人远远一瞥:哦,原来这就是富士山啊。而不够聪明的人,则要亦步亦趋的爬上去,带着尺笔,去观察测量记录,费了好大的精力,才能得到聪明人的话。
这里的“聪明人”当然是村上委婉的说法,所谓“聪明人”大概指:如果我要是努力我一定会做成功xx事情。但是从来没有实际做任何事。很不幸,我是这种人。
所以打算离开舒适圈做一些其他方向的努力后,分析了自身以及目前的环境,决定选择互联网运营。原因:
1. 行业前景看好
2. 入行门槛不高,职业技能也有一点契合(之前做营销)
3. 听上去还挺酷(大概是学习之前对这个行业的全部了解了)
然后又像福尔摩斯给助手华生列技能清单一样,自己也列了个清单给自己,然后决定,还是得报个班学一学。原因:
1. 系统的课程节约时间成本(如暖石的课程,经过了多年的整理修改,可以准确的给出这个节点需要学习什么,自己去学习的话需要太大的精力,找老师这点非常重要)
2. 工作模块的实际操作(这点也一样,如果没有老师指导,同样需要很长时间摸索,而自己缺时间)
3.一定要花钱!(如果是资料网站去download一些资料,一定学几天就甩到哪里放弃了)
因为刚好暖石能提供这些东西给我,所以来到这里算是偶然之中的必然了。
第一阶段内容总结
进度比较慢的,因为在职学习还是时间不够充裕,而且一有时间又想去吃顿好的(学习什么的都放一放),所以也是不太理想。
因为之前也是在传统企业做营销,所以基础知识理解起来问题不大(虽不相同,但是想通)。每小结重点内容做了笔记,当然做笔记只能把瞬时记忆变成短期记忆,需要一段时间后对笔记的内容复习,观察套用在身边的案例上,这些文字的东西才能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所以第一阶段结束之后,第二阶段跟第一阶段的复习是同样重要的事。
大概就是这样,然后还想说,我一直觉得我们90后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可以见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虽然有些人是走着进去的,有些人是躺着进去的。所以也要好好加油,虽然《斯通纳》说了标题,但去争取一下完美的人生才是最好不是么?
用村上新书里叨叨的话,送给自己也送给各位:希望通过努力,可以把时间拉向自己这一边。
没有打败我们的,必然使我们强大~小饼干送来问候,特别喜欢你帖子的最后一句:通过努力把时间拉到自己的这一边。在营销思维的方法融入生活更多的掌握~时代是属于我们90后的共勉~